kamu
发布于

内容平台内容分发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移动互联网内容平台上内容分发存在的问题都有切身体会,信息割裂,信息茧房,信息不对称,煽动情绪价值等等,但是这些问题具体是如何呈现并发生作用的?不同内容平台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是如何呈现并发挥作用的?

1、内容推荐算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数据的积累,根据用户互动数据进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一度被认为是非常人性、先进和准确的推荐算法,被广泛运用于商品推荐、广告推荐以及内容推荐,但是这种推荐算法的弊端和不足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 “标题党”以及刻意营造极端情绪化的内容;
• 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内容和观点越来越雷同和相似,自我强化思想偏激,会屏蔽掉更加多样化更有价值的内容和观点,作茧自缚,固步自封,发现不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一味地投其所好,被投喂相同或者相似的内容,会造成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和营养不良。人,需要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才能进步的。人的饮食需要营养均衡,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带来信息的流通,有很多人却变得更加极端,而不是更加包容,是因为信息的纵向流通很容易,横向流通却变得很难,这就涉及到信息割裂的问题。

2、信息割裂

信息割裂主要是信息在不同平台之间以及在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横向流通变得很难。

信息割裂分为:

• 内容平台之间的信息割裂
这个很好理解,很多用户感受也很深,在很多平台另外平台的名字、水印、链接都是不能出现的。

• 平台内部之间的信息割裂
千人千面造成不同的用户在同一个平台看到的也是不同的世界,用户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账户,不同类别的内容缺乏横向流通,平台也缺乏通过不同信源和账号对内容的监督和修正机制。

3、模糊了内容分类

娱乐通俗内容追求的是高效传播;
信息咨询类内容追求的是时效、全面和准确;
深度内容追求的是逻辑严密、丰富和深刻。

不同的内容具有不同的价值,创作标准也不一样,但是被平台放在基本相同的算法推荐体系里进行统一评价。一个个体用户发布的未经证实的“标题党”内容就可以当做“新闻”迅速传播;一个充满了情绪化表达的视频内容冒充科学、客观、公正的科普视频在平台肆意传播……

最近热点事件充分说明碎片化、片面化的“事件线索”容易激起情绪化的表达,获取流量,当事件被客观呈现之后,热度已过,已经少有人关注。

个人用户当然可以发布新闻信息,但顶多是“新闻线索””,在未经证实前,不能被当做“新闻”传播;个人用户当然可以发布情绪化的内容,但,绝对不是“科普”,所以需要“正本清源”。

一个很好的科普和知识类内容账号在某平台直播说用了一年的时间,聚集了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全网吸引了50 万粉丝(目标是 100 万)。这也是前几天微博平台讨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科普博主变现很难?这也引出了第四个问题。

4、不合理的商业化

为什么娱乐通俗类内容的商业化价值更高?因为娱乐通俗类内容能够更快速地被理解和接受,能够迅速地拥有更广大的受众,这些与以在短时间内追求交换价值的商品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 吸引更多用户的注意
  • 追求更多的互动
  • 追求更高的传播效率

这三个目标也和目前内容平台主流推荐算法的目标一致。

商品需要被更多人看到,需要更多人购买,需要调动用户的情绪价值才能产生消费冲动,所以就与擅长调动和激发情绪价值的内容很匹配,而科普追求的是客观、公正和理性与商品追求的目标是相背的。

比如以护肤品为例,从护肤科学理性的角度,90%的品牌是没必要存在的;但是从美妆营销的角度,很多品牌除了满足实际的功效价值之外还满足了情绪价值,虽然 100 元和 1000 元的产品从实际功效上来说区别不大。

上海某知名大学一名年轻的化学教授博主,经常在微博上“科普”很多大牌化妆品“名不符实”,结果就是很难会有化妆品品牌找他做推广,当然也没有品牌起诉他侵犯“名誉权”。不过品牌也无所谓,因为科普博主科普内容传播的效率远远跟不上品牌营销内容传播的效率。除了营销内容制造焦虑更易传播之外,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信息横向传播存在很多障碍,除了算法的障碍还有人为的障碍,被“金主”投诉,有些内容会很快被屏蔽或者消失。

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哪种内容的价值更大呢?肯定是科普内容,并且品牌商如果过于追求营销,也早晚会毁于营销。

不同内容平台内容分发的不同特点

主要从内容推荐和分发的角度,分为两类:

1、以关注私域流量为主,算法推荐公域流量为辅,比如:微博、公众号;
2、以算法推荐公域流量为主,关注私域流量为辅,比如:抖音、小红书、B 站、小宇宙等;

重点说一下:微博和小宇宙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广场,以关注私域流量为主,也增加了很多基于关注关系链的推荐内容,微博的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热点和大V展开的,普通用户的内容被推荐的概率很低,能得到的流量也很低,内容依靠大V来带动,普通用户主要在大V的评论区体现存在感。内容容易聚焦,所以微博是一个很适合讨论热点的平台,微博的转发机制也容易让不同的观点碰撞和交锋,很多热点事件的讨论和反转都出现在微博上。

微博平台上信息的横向流通比较顺畅,因为信息比较聚焦,大V都会讨论同一热点,微博的转发以及“附注”功能,也可以让不同信源之间相互确证,不管你的观点是“左”还是“右”,在基本的事实类信息上犯错误就会很快被“打脸”。

小宇宙是以公域推荐流量为主、关注私域流量为辅的平台,不过小宇宙的公域推荐更加多样化,除了兴趣推荐还有人工编辑推荐,热点榜单推荐,不同主题推荐等等,聚焦热点也可以在评论区展现不同的观点碰撞。并且小宇宙平台里面的信息横向信息流动也做得比较好,无论是外部平台链接,还是内部播客内容的引用。

微博通过聚焦热点+转发评论以及“附注”等促进信息横向流通来打破平台内部信息之间的壁垒;小宇宙通过多样化的推荐来规避信息茧房。

也有很多平台在内容推荐上不断探索,比如:

-搜信源,去年接触的一个团队,创始人是新闻记者,力图对新闻热点追根溯源,客观、真实、全面、呈现多样化的观点;

-秘塔搜索,在搜索结果的呈现上,希望通过“深度、研究”和“相关信息”来扩展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无奈受限于可搜索的内容以及大模型对自然语言理解的能力(比 kimi 差点);

-飞书文档的一些内容账号,比如知识共享计划,搜集整理归类跨平台跨形态的优质内容,使同一类别不同平台以及不同形态的优质内容和账户整理在一起,比如关于学习AI的内容 ,可以看到优质的短视频、中长视频内容,优质的公众号、微博博主、b 站 up 主,独立创作者等等。

如何解决问题?

第一,做好内容分类管理,不同类内容价值评价体系采用不同的标准

娱乐通俗类内容搞笑、“新奇特”都可以,但是不能被当作“新闻资讯”、也不能被当作“科普”。

第二,促进信息的横向流通

一些虚假、夸大、极端的信息要迅速能得到证伪、修正或者警示,就像一些食品被标注为垃圾食品一样,要敢于对一些内容标注为片面极端、弄虚作假或者不健康内容。

第三,解决了信息和内容质量问题,商业化的问题也解决了,品牌商不会去找质量不好的内容投放。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从互联网1.0时代的门户网站各自为政,内容创作以权威组织和精英群体为主;

-到互联网2.0时代搜索引擎一统天下;

-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短图文、长图文、短视频、中长视频、播客、音乐等形态信息更加细分,app之间各自为政,自媒体创作空前活跃;

-该到了AI时代重新一统江湖。

希望AI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整合内容搜索和内容推荐,整合图文、视频、声音等多模态信息、多平台信息以及通俗、深度等多种类信息,促进信息真正地互联互通。

AI能否超越并控制人类,不知道;但是诈骗信息导致家破人亡,网暴信息致人自杀已经真实地发生了。​

浏览 (401)
点赞 (3)
收藏
评论